越来越多的企业成为数字化产业的一员,既有从消费互联网转型To B的新入局者,也有专注于To B多年的传统厂商。
这些企业在发展中,在借鉴早期互联网成功模式之时,不约而同遇到了五大“魔咒”。
第一个是烧钱补贴圈用户的“圈地魔咒”。
早期处于流量红利时代的互联网产业获客成本和试错成本都比较低,跑马圈地的确可以扩大规模、抢地盘,通过快速试错、快速迭代实现小步快跑。
而在数字化时代,B端获客成本很高,如果通过跑马圈地、让利等方式获客,会造成巨大的市场投入,导致研发资源不足,不利于企业长期良性发展。同时B端试错成本高,一旦出错就可能是重大损失,客户留存更无从谈起。
第二个是人员增速超过营收增速的“人效比魔咒”。
To C企业一个产品面对的是海量用户,一旦产品研发成功就是“一本万利”,随着用户规模不断扩大,边际成本优势也更加凸显。因此,早期成功的互联网企业,普遍都拥有人口红利带来的很好的“人效比”增长曲线。
但到数字化时代,To B的竞争力源泉不是客户边际成本优势,而是组织能力。没有强大的组织能力,服务客户越多,会推动企业规模扩大,但有可能陷入人效比“死亡陷阱”。
第三个是照搬国外遭遇水土不服的“舶来魔咒”。
互联网产业早期是从“舶来”模式发展起来的,每个成功的互联网企业,都或多或少“复制”学习了国外的成功模式,甚至“青出于蓝而胜于蓝”。
但在数字化产业中,由于中外企业数字化程度的显著差异,将国外模式照搬到国内,可能会遇到严重的“水土不服。”
第四个是标准化产品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的“标品化魔咒”。
互联网产业是靠标品化崛起的,一款产品可以适用于千万级甚至上亿用户。
但在数字化产业中企业客户业务复杂,个性化强,很难实现“标品化”。为满足不同企业的不同功能需求,服务提供商要对产品进行定制开发,研发周期一般是9个月,这就造成一款产品的定制难、复用难。
第五个是升级迭代难、缺乏持续创新的“升级魔咒”。
互联网产业中,过去升级迭代很容易,只要在服务提供端统一操作即可。
数字化产业中,企业客户的网络架构、信息系统非常复杂,扩展、更换、新增产品或功能都比较繁琐,涉及到数据迁移、网络变更、算力扩容等多个环节,升级迭代难度指数级上升。这导致很多客户担心影响业务连续性、稳定性和安全性,宁可迁就落后系统,也不敢贸然升级或更换。
这五大“魔咒”,既是互联网产业现阶段遇到的问题,更是整个数字化产业遇到的“绊脚石”。这也导致了中国To B企业在科技公司总市值中占比仅为5%,美国To B企业则为50%左右,差距巨大。
针对第四个魔咒,助流企业数字化管理系统基于SAAS服务模式,具有组件化、易部署、易实施的特性,可以满足企业个性化定制需求,最快1天可部署落地,3天完成定制需求。针对第五点,助流数字化管理系统还具有易试错、易扩展、产品迭代更新易等特点,助流产品将一直不断更新迭代,以满足企业不断发展的需求。